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战史风云 > 战史风云
搞笑解密马陵之战后魏国一地鸡毛到底闹哪样战
admin2023-11-10【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我听说,历史上有一场叫做马陵之战的大战,是我国魏国和各大列强之间的一场厮杀。这场战役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魏国在这场战争中被列强联合攻打,最终崩溃了。从这场惨败中,
我听说,历史上有一场叫做“马陵之战”的大战,是我国魏国和各大列强之间的一场厮杀。这场战役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魏国在这场战争中被列强联合攻打,最终崩溃了。从这场惨败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惨痛的教训。 当时的魏国曾经在短期内经历了一段强劲的发展期,甚至成为了那个时候的领跑者。但是,为什么它几乎独占鳌头的表现只有半个世纪,为什么终究落到了如此的下场呢?这其实跟内外因素密不可分。 内因:政治斗争和内部瓦解同时困扰着那个时候的各大列强。不过其中赵国的竞争对手们都面临着种种困顿。赵国虽然实力最强,但是自从赵襄子去世之后,赵国的实力一直在不断衰退,很快排在了韩、魏之后,这都得归功于权力斗争和内部争端持续的时间过久。 外因:其次,魏国有一些竞争对手也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听说呢,魏国和各大列强的争斗是历史上一面巨大的热门话题,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竞争对手的各种问题和内部瓦解。 举个例子,赵国曾经是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但从赵襄子过世之后便进入了长时间的权力斗争和内部争端,导致实力急速减弱,最终排在了韩、魏之后。 再比如,齐国在田氏接替姜氏有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变革后,因为需要获得各诸侯的认可以及解决内部问题,选择的是收缩外交政策。田和才得到了魏文侯的帮助后,成功获得了周安王的正式册封。 楚国在吴起提出变法后,越来越强大,多次对周、郑、韩出兵,并因其强大实力令各诸侯闻风丧胆。然而,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变法失去了推行的基础,楚国也随之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类似赵国和齐国,秦国长期处于内部混乱之中,例如有秦怀公被晁等人逼迫、秦出子被庶长所杀害等情况的发生。直到秦献公时期,秦国才开始逐渐复苏。我觉得在那个时期,许多对手都因为各种原因做得不如我们,但魏国却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获得了黄金发展期。这种强盛的状态,有两位贤主和三项重大改革的打造功不可没。 两位贤主就是文武魏侯魏斯和魏武侯魏击父子。相对于其他国君各种争斗纷争,这两位的卓越统治造就了魏国强大的国力,他们对内发展、对外扩张,奠定了魏国强盛的根基。 三大改制指的则是魏国在变革中率先开创的三项重大改革,分别是:打破官僚世卿世禄制,奖励战功并开创李悝的《法经》;在经济方面施行新税法,保护农民、鼓励生产;吸引和培养人才,河西学派的繁荣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人才孵化模板,同时魏武子也被公认为新式军队典范。 两代魏侯人的不断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状态,甚至能够对秦国进行狠狠的压制。我自认为,那时的魏国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在许多方面都强于其他竞争对手。即使在魏武侯死后,魏国仍然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抽出手来敲打着齐国和楚国这两大强敌。公元前356年,魏国的势力如此巨大,以至于“鲁、卫、宋、郑之君,皆朝于魏”。即使在桂陵之战落败后,魏惠王仍旧能“乘夏车,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 然而,所谓盛极必衰,在魏国也得到了证实。那时,魏国的危机已经显而易见,其原因可以总结为“地缘不足,战略布局失误”。 魏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地理位置,它位于中原核心,被秦、楚、齐、赵包围(而韩、燕则可以看成打酱油的),属于典型的四战之国。 对于四战之国的对外战略,《商君书·兵守》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四战之国贵守战,而负海之国则贵攻战。我认为,在战国时期,四战之国轻易扩张就会危及国家。因为一旦四邻之国中有一个发生冲突,自己也要准备出兵,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境地。这点在魏国身上得以生动佐证。 在魏文侯和武侯时期,魏国的主攻方向是秦国。他们夺取了河西之地,并设立西河郡。一代传奇军事家坐镇守卫,对西线保持着强势高压。这是奠定魏国中原首强的战略性举动,也是秦国在战国时期的“至暗时期”。当时的秦孝公也曾愤慨地控诉:“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同时,魏国的战略大体上也是团结赵韩,压制齐楚。 如果魏国继续保持以西线为扩张重点,在山东打拉结合、保持均势,以它的强大国力,说不定秦国就不会有大动作了。但是,魏国随后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首先,因为魏武侯的猜疑,吴起投奔楚国,楚国国力大涨,扩张变得凶猛起来; 同时,秦献公意图东出,秦国与三晋互有胜负,魏国在西线受挫,甚至有过和秦国妥协、以河北为界的暂停战争的决策。随后,魏国在战略上从西线扩张转向了东线,向山东等地扩张。这让秦国得以腾出手来强攻魏国西部。这种战略上失策的行动,令魏国的败局渐渐明朗起来。我认为,魏国的西线已经出现了危机。随后,魏武侯去世了,朝廷内部争斗激烈,魏惠王继位。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报复赵、韩的行为,魏惠王无视西线的危机,反而把扩张重点放在了东方。 魏惠王自己也很有才华,在几年的努力之后,魏国迅速走出内讧的阴影,进一步奠定了中原大佬的地位。 在公元前354年,魏国调集重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历时一年成功破城。一个万乘之国战胜另一个万乘之国,这是战国时期最为彪炳的战功,魏国表现出远超其他国家的绝对实力。但是,这也让魏国成为了众矢之的,各个方向都被打击。 当魏军攻打邯郸的时候,秦军趁机在西线攻占少梁,并斩首七千个魏军头领。这之后,楚将景舍、齐将田忌从南、东两线分别救援赵国。此后便是围魏救赵、魏军在桂陵之战的失败。 但即使是这样,魏国的实力仍未受到伤筋动骨的打击,魏军仍然很强大。在魏国国力的支持下,魏惠王努力推行变革,并奉行一项有效的夷吾制度,这使得魏国实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虽然魏国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但它仍然表现出了坚韧和顽强的品质,这也为后来魏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我们仍旧占据着邯郸,直到公元前252年,“秦大良造卫鞅伐魏,诸侯围魏襄陵”,眼见各国继续围攻,我们不得不吐出含在嘴里的肉,与赵国漳水结盟后撤出邯郸。 这次挫折充分证明,列强决不允许再度出现一个整合的晋国,我们一统三晋的战略难以奏效。但我们并不为之所动,经过十年的调整,我们再度出手。公元前341年,我们轻松击败了赵、韩联军,形势一派大好;而齐国也故伎重施、派孙膑击我们。 对于这种局面,我们其实早有准备,并非像大家以为的那样“仓促回救”。得知齐国出兵,我们调集主力,以太子申、庞涓为帅,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垮齐军,断绝赵、韩的念想。可惜的是,孙膑棋高一着,马陵之役中,我们遭受了重大失利,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但这并不是结束。 下一年,我们两面受敌:商鞅大败公子卬的我们军队,兵临河西。为了躲避秦国的兵锋,我们的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与此同时,赵、齐联军强势进攻,我们的军队屡战屡败。公元前338年,秦军在雁门再次大破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将领魏错被俘虏。 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我们丢失了城池和领土,主力尽失,彻底从中原头号强国的宝座上跌落。公元前334年,齐、魏两国徐州相王,我们事实上承认了齐国在崤山以东的大佬地位。 自此之后,我们就长期处于被秦国不断打击的痛苦中,直到最终被灭亡。这一由盛转衰的过程充分警示后世两个道理:其一,国家战略无小事,切不可四面树敌;其二,若一旦招惹强敌,就要重振雄风,保卫家园。人才是第一竞争力,如果我们没有陆续错失吴起、孙膑这样的人才,我相信魏国不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