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国学讲座探索古籍中的智慧之光
章太炎,字枚叔,号炳麟,生于1869年1月12日,在浙江余杭的一所书香门第里。他的名字和身世都充满了变迁,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同样如此。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代儒宗。
早年受族长民族主义的影响,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如《东华录》、《扬州十日记》,他对满清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这种情感将伴随他终其一生,并与后来的《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民族主义立场。
1891年,他进入杭州诂经精舍,与俞樾、谭献等学者学习经学子学,为“今古文”界限奠定基础。几年的时间内,他完成了《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著作。
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参与强学会捐款,与康有为通信,但因不同意康有为自称“教主”,遭到围攻,被迫离职。此后,与王文俊、宋恕、陈虬等人共同创办兴浙会,对实学报及译书公会报进行撰稿工作。
在戊戌变法期间,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便携带全家避难,在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并结识孙中山。随后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他的排满观念和古文经学立场日益明确。他出版了第一版《訄书》(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并在苏州出版第二版(铅印本)。
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发生后,章太炎支持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在南京组织中国议会上,他再次表达这一立场。1901年至1902年间,又因避免恩铭追捕而再次前往日本,并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字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这段时间对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他成为近代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理心理學现代化研究领域开辟先河的人物之一。
1913年8月,因反对袁世凯设孔教为国教,被囚禁,但此时仍然继续著述,最终修订成《检论》。这段期间,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以及东三省筹边使。他晚期虽然多次受困于政治斗争,但始终未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军阀势力的期待,对国民军北伐持反对态度,因此遭党部通缉。
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于苏州开设国学讲习会,同时出版相关刊物。此前,其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而其晚期则更加注重宋朝的心理哲学,即王阳明心性之说,同时也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校和书院教育方式。这份遗愿直至病逝前的最后一年才得以实现。而最终在1936年的6月14日,因为鼻窦癌症去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但又深邃智慧的人物形象——一名致力于推广中华文化且坚守信念直至生命尽头的伟大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