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致力于科技事业始终心系祖国的教科研工作计划
美国时间8月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举办“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多位院士专家现场回忆了与李政道先生的过往。让科技日报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李政道为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全力支持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
在高能所大院门口,矗立着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这件雕塑作品由李政道先生创意,2002年以来一直在此矗立,诉说着李政道与中国高能physics的事业密切联系。
1956年,我国提出了建造一台高 能加速器 的设想。但是,这项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最终于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破土动工才真正起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离不开 李 政 道 的帮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 和 生曾说:“没有 李 先生 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
此外,该项目重大改造工程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也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 李 先生 为推动 中国 高 能 物理 的 发展 呕 心 沥 血、竭智尽力,为我 国 高 能 物理 事 业 艰 难 而 又 成 功 的 步 伐 作 出 了 无 人 可 替代的大 贡 献。”王贻芳说,全半个世纪以来,我 国 高 能 物理 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切与 李 先生的几十年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
积极建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1974 年,当他第二次回国访问时,他先在上海参观了复旦大学和上海芭蕾舞学校。他目睹了当时祖国内部教育系统严重断档的情况,便写下《参观复旦大学的一些感想》。
他建议,要要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要从培养人才做起,并下决心培养少而精的人才队伍。此后,他通过周恩来总理向毛主席上报《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心愿书》,并促进国内教育部分恢复正常运作。
1978 年3 月,“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成立,但他认为这还不足够。他希望改变国家对于基础科学及其他各类人才缺乏重视的问题,使全国各类人材得到均衡开发。
因此,在1979 年,他提出选拔派遣学生到美国攻读博士后研究。在他的倡议下,从1981 年开始正式实施。在美国有76 所高校参与该项目。这就是中美联合培养学生计划(CUSPEA)。
该计划共选拔917 名学生赴美学习,其中已有超过20 位成为院士,还有300 多人任职于国际组织,有100 多人获得国际奖项,更有400 多位成为发明家或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