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为祖国强盛不懈奋斗的科技先锋
自强不息,科学报国,这是钟掘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作为中国工程院首位女性院士,她几乎每天准时出现在中南大学的实验基地。她虽已88岁,但精神矍铄、充满活力,常常出差、下厂,到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
开启在重工业领域的奋斗生涯
还是小学生的钟掘,就背着行李与家人从湖南徒步到重庆,一路上,她饱尝日本侵略带来的苦难,深感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安生。她从童年开始就下决心要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奋斗,这也成了钟掘毕生的追求。
几十年后的今天,她仍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一起迎接新型空天装备、空天运载功能升级带来的新挑战。“这些领域里既有必须竞争制胜的国家任务,又潜藏亟待破解的技术奥秘。”钟掘努力将占空天装备结构重量60%至80%的超高性能轻合金结构向多尺度形性精准制造推进,创造了国际最大、最轻的大型结构件,为为空天往返复用长期服役战略目标提供了基础条件。
打造世界最好的生产线
在工作积累中,钟掘日益感受到机械工程是一个神秘而又丰富多彩、潜力无穷的世界,是自然科学与人类智慧的美好结合,是不断创造的人造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利器,隐藏了无穷威力。“要始终带着好奇心学习思考,不懈实践,用多学科新知识创造具有新功效机械装备。”她表示。
通过处理多类国外引进装备技术缺陷,以及解决高速轧机振动问题等,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只要不懈努力、潜心观察思考,不惧权威,将揭示未知故障,大胆提出新方法,就一定能创造超过他人的工程系统。”她总结说。在完成中国材料加工现代化改造任务过程中,她发现并总结提出了“封闭力流”概念;在水压机能力升级技术改造成立法规避巨大附加力矩问题;在解决高速轧机振动问题时发现不同轧机有不同的机电耦合谐振机理等……这些都是她的成果之一。
机械学科要有新作为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有先进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进入21世纪,她敏锐地认识到,在突飞猛进科技发展中,机械学科必须有新的使命。需要的是第一位,与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能力由样机研制转为批量生产相呼应,而信息产业落后状态已威胁经济安全。这是国际竞争中的两个重要战略领域。
当我国正在组织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她参与了规划战略研究,并提出了“极端制造”的概念,以提升重大战略领域竞争力的极端服役装备制造能力。在这一目标牵引下,他们必须突破极大尺寸、小尺寸、高服役能力、高制造技术等难点,使构件处于最佳形性演变状态,以获得品质最佳产品。
这项概念经专家论证被列入《国家中长久科学及技术开发计划纲要》中的前沿技术,并落实于国内科技项目初见成效。"国家重大需求永远是首要","科技进步靠自己奋斗","难题总能破解","自主创新唯一出路"……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科研生活写照。她认为,从事机械学科教学与研究,要传承更需创新,不仅坚持走学习与创新并行之路,还须带领学生一同踏上这条道路。
现在,当众人瞩目的目光如潮水般涌来时,当面临全球性的挑战时,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不畏艰难险阻,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未来,即便是在这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一刻,也不会改变那份对祖国力量所怀有的敬仰之情,那份对于知识分子责任所肩负的心头火焰。而今,我愿以此篇报告书作证,无论风雨,只愿跟随您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