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秦灭六国介子推背后的历史悲剧公元前636年
介子推——为忠诚与孝道而燃烧的古代英雄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称介之推,后世尊称其为介子,是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他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由于“割股奉君”的壮举,他隐居生活,不求功名利禄,这一品格深受世人敬仰。在他去世之后,被葬于绵山,并由晋文公重耳改名为介山,立庙祭祀,从而产生了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历来诗人文士留下许多赞颂其精神的诗篇。
关于介子推的个人经历和事迹,在文献中记载得非常少。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四起,晋献公宠妃骊姬企图废太子申生,将奚齐立为太子,这一变故激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申生的不幸死亡。此后公子夷吾和重耳因恐惧逃离了国家,而重耳避难前往翟国,与多位贤士同行,他们主要包括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等。这些人物中的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比如赵衰与狐偃之间的矛盾,以及贾佗与先轸之间的说法,但无论如何,他们共同见证了重耳19年的外逃生活。
他们经历了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没有什么是他们没有尝试过的困难。但最终,在这漫长旅途中,重耳成功回归到了晋国成为君主,而在这一过程中,介子的坚定支持和辛勤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忠心耿耿、义薄云天以及对功名利禄漠视的情操,让他成为了流芳百世的人物。人们不仅建立了纪念他的“寒食节”,还建造了许多祠堂庙宇来祭拜他,更有无数文人雅士登临题咏,用笔墨表达对他的怀念。而这种不断地歌颂,使得人们几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即很少有人会质疑或者审视过这个历史人物所做出的决定。这正是因为这样的道德力量能够自我实现,无需强制性教化,只需要时间和空间就能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