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承认的12个朝代中的许衡1209年至1281年的历史孤影
许衡——金末元初的智慧领袖与教育改革家
在1209年的一月初三,许衡诞生于新郑县城西阳缓里,这个小村庄如今已被时间和历史吞没,只留下了辛店镇许岗村作为见证。他的祖籍河内县沁北村,也是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的一部分,那里的古老传统仍然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之中。为了逃离战乱,许衡的家族搬到了新郑。
从小,许衡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对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七岁那年,他就已经开始学习了。他曾问老师:“为什么要读书?”老师回答说:“为了考科举。”然而,面对这个问题,七岁的小孩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只是为了这样吗?”这让老师惊叹不已,并且感慨道:“我的学生聪明过人,我无法满足他。”
随后,每当老师讲解书本内容时,许衡总是会提出更多问题,以至于最后连换了三位老师才能找到能够满足他求知欲望的人。长大后,他更加渴望知识,但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去购买书籍,所以常常借助百里之外的图书来抄写。
尽管身处动荡年代,即便蒙古兵临门庭若市,当时人们都纷纷逃跑,而许衡却坚持日夜研读,不仅如此,他还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份执着精神最终成为了他的生命主题。
天兴二年的那一年,即1233年,当蒙古军队再次接近新郑时,許衡跟随众人撤退至洛阳,再经由河南孟县(河阳)返回故乡。此后,他又转往山东、魏州等地,在魏州三年之后,又回到怀庆路,并频繁穿梭于河南省境内和洛阳城之间。在柳城,与姚枢共同讨论哲学和文学作品,如程颐、程颢以及朱熹等人的著作,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
後來許衡移居辉县附近苏门山期间,与姚枢及窦默持续探讨各种话题,从《易经》、《礼记》、《史记》到星象、法律、食物供应与水利工程等广泛领域。許衡自称:“国家法治如果一日不能维护,我们普通百姓也必须承担起责任。”他以此为准则,在实践生活中也一直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1254年忽必烈受封秦中的君主时,便召请許衡担任京兆提学,让他负责扩建学校。当忽必烈出征南方时,許衡返回故乡怀庆,而那些在京兆受教的人们却难以割舍他们敬爱的师傅,只能送他回到了临潼才算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