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历史上的行走者他的生活跨越了1209年至1281年的风雨犹如一位穿越时空的游客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许衡,金末元初的学术巨擘和教育家,他的生平如同一段历史篇章。在1209年5月8日,许衡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出生,他的祖籍是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由于战乱,许衡家族不得不迁居到新郑。在务农世家的环境中,许衡自幼展现出了勤奋好学的品质。他七岁就开始学习,并对老师提出了深入的问题,如何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老师们都被他的聪明才智所震撼,最终辞去教职,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法满足他求知欲望。
随后,每位接替老师都感到无力应对他的追问与探索。当时家境贫寒,没有条件购买书籍,所以他常常借书并抄写以备参考。他甚至因看到算命先生手中的《书经》解释书而决定亲手抄录下来,这份毅力让他在兵荒马乱之中也能坚持不懈地学习。1233年,当蒙古军队临近新郑时,许衡和众人一起逃离洛阳至河阳,再返回乡间。
此后,他不断游历于鲁、魏之间,在魏三年后又回到怀庆路,不断汲取知识,其中程颐、程颢及朱熹等人的著作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启迪。在苏门山附近居住期间,与姚枢及窦默共同讨论各种学问问题,从经传到子史,从礼乐到名物,从星历到兵刑再到食货和水利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面对纲常伦理国家的一日不可废,他曾说:“如果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这正是他在实际生活中的态度。
1254年,当忽必烈受封于秦中时,便召请许衡担任京兆提学,让他在京兆广建学校。但当忽必烈南征时,許衡便归还怀庆,而那些留下来的京兆学者们只能送至临潼而归。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人——那就是即使身处风雨,但仍能坚守理想和信念的人——许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