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穿越不同古代的诗人许衡(1209年1281年)
许衡——金末元初的智慧领袖与教育改革家
在那不太遥远的1209年5月8日,一个春天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的家庭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宝贝——许衡。他的祖籍是怀庆路河内县沁北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但为了逃离战乱,他的父母带着他迁居到了新郑。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许衡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从七岁起便开始了学习之旅。
他对知识有着极高的渴望,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不满足于表面,而是追求深入理解。他曾连续换了三位老师,最终因为老师们被他的好学和深思熟虑所打动,都辞去教职,不愿再继续指导这位天资超群的小伙子。
尽管家境贫寒,缺乏书本,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向知识进军。借书抄书、涉水跨桥,他用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知识。当看到一本解释《书经》的书时,他就决定要把它抄下来细读。而后,在徂徕山上,那部王弼注释《易经》成为了他的另一份珍贵财富。
即便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中,许衡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思考。他的心灵世界不断拓宽,不断探索人生哲理。在一次偶遇中,他得到了程颐、程颢及朱熹等大师们精华纂集,这些宝贵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思想库。
随后,他在苏门山附近的一处安静之地,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讨论学问,无所不谈,从经传到子史,从礼乐到名物,再到星历、兵刑、食货乃至水利等诸多领域。对于“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的信念,他将其付诸实践,在实际生活中也以此为准则行事。
由于恭谨执教,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求学,使得“鲁斋先生”这一称号也逐渐流传开来。在1254年忽必烈受封秦中的时候,正值元宪宗四年,由于他的才华横溢,被召为京兆提学,并且在京兆广建学校,为培养更多人才奠定基础。而当忽必烈南征时,虽然许多人希望他留下,但最终还是回到怀庆路老家的故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