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索海燕社会舞台上的全场戏
在河南省近20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它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八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广大城乡,共演出2500多场。从最初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20台不重样的大戏,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令人瞩目。
这个剧团由刚毕业于磁县戏校的十几位同龄人组建,素有“不花国家一分钱”的美誉。他们从筹建初期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至今已拥有90多个戏箱的完善装备。此外,这支小型剧团还清除了筹建时借来的数十万元资金,并积累了自己的资金基础。
在曾经展开过的地方,他们留下了良好的声誉,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他们常客。这种传奇般的事迹,是因为这支小规模剧团是由年轻才华横溢的女性领导,她就是著名豫剧女高音索海燕。
自幼对戏曲充满热爱的小女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被称作“文艺尖子”。放学后,只要听到高音喇叭播出的节目,她就站在电线杆旁边倾听;每当锣鼓声响起,她总是挤进去观看,全神贯注,如痴如迷,常常忘记吃饭。她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表演者。
1976年,当她15岁时,她考入了磁县专办的一所正规戏曲学校,这里招收的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大孩子们,其中包括她未来的丈夫冯顺英。在这里,她接受了一流教师指导,以严格要求培养出了扎实文武双全基本功。
1981年毕业后,一起调到邯郸市东风剧团工作,再次一起调往济源市豫剧团。直到1999年,他们决定辞职,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民营劇團——海燕豫劇團。这段时间里,他俩经历了许多挑战,但也获得了无数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
此外,他们还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那就是曾经有幸拜师于豫剧界巨匠常香玉。这份荣耀,对于一个即将踏入艺术殿堂的小伙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他渴望见证更多关于她的故事,更希望能够跟她交流学习,即使只是一句话,也会心潮澎湃,因为他崇拜的人物竟然愿意承认他的存在,让他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人心的情感波动。
随着时间流逝,他开始参与各种比赛,最终在1996年的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中获奖,这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专业道路。在那里,他遇到了另一个人——他的导师——常香玉老师。她用宽容的大气眼看待不同流派的人才,让他深刻体会到了门户之见并不重要,每个人都值得尊重与支持,无论其背景如何,都应该给予公平机会。这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小青年来说,是一课生动的事实教育,让他明白生活中的艰辛与挑战,同时也赋予他前行勇气与信念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1998年的某天,上午10点整,在郑州的一个豪华酒店内举行了一次特殊仪式——索海燕正式成为常香玉的学生,这是一个标志性瞬间,它象征着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向下传递的心血结晶,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责任感。而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成功,更是在追求卓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学会了珍惜每一次机会,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回报那些支持自己的人,而不是单纯为个人利益而奋斗。他意识到作为一名艺人的责任重大,要用自己的舞台语言去诠释时代精神,用真诚去感染观众,用汗水去铸就辉煌。而这一切,都始于那颗燃烧的心灵,一颗渴望被世界看到,被世界认可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