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从宋到元笑谈一生
在1209年5月8日的阳光下,一位理学家、教育家的故事悄然拉开序幕。许衡出生于金末的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他的祖籍却是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这段家族迁徙背后的战争与战乱,成为了许衡后来深刻理解国家纲常和伦理道德重要性的直接体验。
七岁时,许衡就被送进了书房,他天资聪颖,对老师提出的“为何要读书”问题竟让老师大为惊讶。接连换了三位老师,每次讲解完毕,都会被他追问到底,为此他的老师甚至向父母推荐别找名师教导。
家贫没有钱买书,这个困境并未阻止他好学。他借书抄写,并在一个算命先生那里偶遇《书经》解释本,从而开始了自己的学习旅程。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依旧坚持不懈地阅读和思考,最终得到王弼注释的《易经》,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流逝,蒙古军队临近新郑县,当时的人们都逃往洛阳,但许衡选择留下来,与众多人一起渡过那段艰难时期。当历史再次发生巨变,他跟随人们前往魏州,在那里又一次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之后,他回到怀庆路,又频繁往返于河南及山东地区。在柳城的一个学者家中,得到了程颐、程颢以及朱熹等人的著作,这些宝贵的知识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心智。在苏门山的一段生活期间,与姚枢、窦默等人共同探讨各种话题,其中涉及经典文献、子孙史料、礼乐制度至天文历法等广泛领域。
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许衡始终坚守着“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的信念,不仅在理论上提出这样的观点,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他曾受邀赴大名府讲学,因其恭谨执教受到学生欢迎,并被尊称为“鲁斋先生”。
1254年,被忽必烈召入京兆提学任职,在这个位置上,他积极推动学校建设,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尽管面对战争与征服者的风波,但许衡始终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心态,以稳定的精神状态应对一切挑战。直到他生命结束于1281年的那一年,我们才能看到这个时代人物所走过的人生轨迹,那是一条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