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英雄与乱世风云)
盗跖——古代第一大盗人物生平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记载,跖为鲁国大夫展禽(柳下惠)之弟,他拥有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他的行为极尽暴虐,无恶不作,从穴室枢户驱走百姓,用牛马掠夺财物,并强取妇女。他的贪婪到了忘亲的程度,不顾父母兄弟,不祭祀先祖。
在《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中,假托了一个与孔子的对话场景,这个场景以一种激进的角度表达了道家绝圣弃智、保身全命的理念,同时也延续了庄子的讽世主题。在这个故事中,跖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道家色彩。
建国后的主流史观将其视为春秋时期奴隶起义军领袖,他因不满奴隶遭受贵族压迫,在鲁国起义,与其他奴隶组成九千人的义军,对当时诸多国家造成沉重打击,也促使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社会评价
由于盗跖及其部下的习惯是“取人妇女”,华北地区信奉他为娼妓守护神,将他尊称为“白眉神”。《斩鬼传》中提到:“这尊神是何出身,在生时姓甚名谁?”柳金娘回答说:“小妇人也不知其详,只听得当日老亡八说是柳盗跖。”又有“白眉神道:‘俺自春秋以来,至于今日,娼妇人家,家家钦敬,大大小小奉祀,如祖宗一般。’”
《荀子·不苟》指出,“盗跖吟口,其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史记·伯夷列传》则批评说:“盗跖日杀不辜,以肉充腹,为恶甚众;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区分两类人,一类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即舜的追随者;一类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即跳绛帻和乐羊之徒。但另一方面,他还指出了人们对于善与恶之间界限模糊的情况,让人们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汉书中的游侠传提及姚氏、杜氏等家族,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野心,但都被归入到如同盗匪般的人群里,而这些家族成员包括著名的大贼如赵佗羽公子的后裔,以及南阳赵调的一些追随者们,都被视作是跟着盗匪一样的人民间角色。
窦娥冤剧本中的曲牌滚绣球部分也有关于此事的情节描写,有曰:“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那样的好坏!”这里面包含了对正义与邪恶之间差异处理的手法,以及对于历史人物评价方式的一种深刻感慨和反思。这段情节通过窦娥冤剧本来形象地展示人类对于正邪标准判断上的困惑和挣扎,以及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一种质疑思考。
文学杜撰
在庄子的杂篇第29章还有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颜回带孔子去见过某位叫做警察的地方官员,那位官员就骂过孔子。当时颜回驾车载着孔子去见那个地方官员,因为那个地方官员曾经战死的事情。一开始看起来似乎是一件事情,但是实际上颜回卒于公元前482年,而那个地方官员战死是在公元前478年,这显然是一个矛盾的事情。而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段文字是在秦汉时期伪造出来的,然后才被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