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人物许衡在自然之美中寻觅灵感
在那个充满变迁的时代,许衡以其坚韧不拔的学问精神和对理学教育的深刻理解,成为了金末元初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生命轨迹如同一段曲折而又精彩纷呈的人生篇章。
1209年5月8日,许衡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睁开了他那对饱含着求知欲望的眼睛。这座城市给了他一个宁静而温馨的童年,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聪明才智。在七岁时,他便开始踏入学校的大门,与老师们共同探讨知识,每次学习都要追根究底,以至于老师们不得不感叹:“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最终,一连换了三位老师才能找到适合他的教导者。
家境贫寒并没有阻止他对于书籍的渴望,他常常涉足百里之外借书抄写。一次偶然间看到算命先生手中的《书经》解释书,便决心将其抄录下来细读,这份毅力和专注 eventually 引领他逃难到徂徕山后得到了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这份宝贵的心得让他的学问更加丰富。
1233年的天兴二年,当蒙古兵临新郑时,尽管战乱四起,但许衡仍旧坚持每日阅读、夜晚思考,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他不断游历于鲁、魏之间,在柳城获得程颐、程颢及朱熹著作,从中汲取灵感。后来移居苏门山,与姚枢等人深入探讨各种学问议题,无论是经传、子史还是礼乐、名物,都无所不谈。
“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这是许衡曾经说过的话,他自己也一直按照这个信念生活。他曾赴大名府讲学,因恭谨执教而受到尊重,被称为“鲁斋先生”。
1254年的元宪宗四年,当忽必烈受封秦中时,就被召为京兆提学,而许衡则利用这一机会,在京兆广建学校,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打下了基础。当忽必烈南征期间返回时,虽然许多学者希望留住他,但最终还是送到了临潼归乡,那里的土地见证了他的再次归来与再次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