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犹如元曲四大家中的孤帆远影静默守护着1209年至1281年的历史长河
许衡,金末元初的学术巨擘与教育先驱,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出生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入学,对老师提出的“考科举”回答感到不满,迫使老师改变了教学方法。随后,他连续换了三位老师,最终因其过人的智慧和学习热情,被迫家长辞去教师职务。此后,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和不断的努力,在家中借书、抄书,并在战乱中逃难至徂徕山。在那里,他得到了王弼注释的《易经》,并且坚持日夜学习。
天兴二年的蒙古兵临新郑时,许衡与众人一起逃离洛阳,以河阳为转移点返回故乡。之后,他陆续前往鲁、魏地区,与知名学者如程颐、程颢及朱熹交流思想,从而深化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他迁居苏门山期间,与姚枢及窦默讨论各种学问领域,为自己构建了一套全面的知识体系。
许衡深刻认识到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因此他致力于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实践中。他曾赴大名府讲学,因恭谨执教而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并被尊称为“鲁斋先生”。元宪宗四年,当忽必烈受封秦中的时,即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让他在京兆广建学校。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他的教育贡献,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和推广的承诺。在忽必烈南征时,许衡回归怀庆,被留下的人挽留,但最终还是回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