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校中我们知道了陈寿吗
陈寿,字承祚,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史学家。他的父亲陈式在诸葛亮的时代曾因连坐而被判髡刑,这一背景使得他与诸葛亮家族有着不错的关系。在其成名之前,陈寿曾拜谯周为师,深入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后来担任观阁令史,但因不愿意曲附权宦黄皓,被多次贬官。
公元263年蜀汉亡于曹魏,265年司马炎篡夺魏国,并改国号为晋。在这一时期中,张华非常赏识陈寿的才华,将其举为孝廉并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此后,他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然而,在编写历史方面,最终成就的是他关于魏吴蜀三国历史的著作——《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对当时即产生了极高评价。据《晋书》记载,《三国志》的成就在当时已受到很高评价,同时期夏侯湛也著有《魏书》,但看了陈寿的作品后便自叹不如,而销毁自己的作品。张华更对其赞誉有加,说:“应该把本朝历史的编纂大任也交给陈寿。”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也认为:“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於迁、固,不是妄譽。” 陈寿对于史料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其文字简洁明快。他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以及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人物,还记录了国内少数民族和邻国的情况,如《魏志·倭人傳》就是日本古代重要史料之一。
不过,对于陈寿作为一位中立性的史家的批评声音也有所存在。据说,他曾向丁仪、丁廙子索要立传费,如果给他千斤米,就会为尊公写佳传,但结果被拒绝后竟然没有为享有高名的人立传。不过,由于这是在其他人的口述基础上的描述,所以不能完全作为确切依据。
此外,在诸葛亮传记上,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因为传言他的父亲是被诸葛亮判刑的人。但没有确凿证据显示这个说法是真的。尽管如此,他在晚年的声望仍然很高,有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范頵甚至请求将他的作品录入官方档案,以便流芳百世。而裴松之则将他誉为“近世之嘉史”,房玄龄则认为他的工作能够继承先前的典籍,并且具有卓越性。
总体来说,虽然有一些争议,但陳壽以其严谨和准确的地理文献学术水平,以及简洁明快风格,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勤奋学习和不断追求真实知识的事迹,让人们对他的敬仰感更加坚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者们都希望能继承并发展他的研究方法,从而推动人类对过去事件了解更加深刻和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