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苏轼坎坷仕宦生涯探究
在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与欧阳修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狷介耿直著称,且都遭受了不少贬谪。两人生平相似,在66岁那一年寿终正寝。
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返回京师护父丧回川时,北宋朝廷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英宗驾鹤西去后,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触动了豪门贵族的利益,不幸的是,苏轼也卷入了这场漩涡,他站在了反对者的行列中,并写下了一系列文章借古讽今、抨击变法。
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出:“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他希望神宗停止新政策,让一切按旧章办事。他还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等试题引起波澜,这些弦外之音明显是讥讽神宗专用王安石必将一事无成。王安石因此愠怒,并指使御史谢景温罗织罪状上奏朝廷,说他护丧回川期间私自卖盐,但实际上只是带了一些香料用于弥补丧葬费用不足。
面对无法立足的局面,苏轼请求外任,被授予杭州通判职位,即杭州副行政长官。在杭州,他的心头伤痕逐渐抚平。“我本无家更安住,无此好河山。”他的笔下绘出了西湖夜景和田园风情。他在那里放浪曲糵恣情山水,只偶尔处理一些政务。
熙宁七年后,他调任密州知州,这标志着他的贬谪生活告一段落。在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他被调任湖州知州,但即便是在新的位置上,也未能逃脱被批评的命运。御史李定、舒亶从他的诗文中摘录片言只语,将其曲解为攻击变法派,从而导致小民众无所适从。这次事件再次证明了苏轼作为政治家的尴尬地位,以及作为文学家的才华与命运之间的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