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福追梦者在自然的科研项目申请书中寻觅着未知
作为一名交通工程的追梦者,邵春福在自然的科研项目申请书中寻觅着未知。他的故事始于东京奥运会不久前,那时,他的名字再次被提及,因为北京奥运会正如他30年前的预言般回来了,成为国内热搜榜上的焦点。超过23000名网友在视频网站上回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个数字证明了人们对那个华丽而精准的场景仍然怀有无限骄傲。
当年的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消息,让国人感到无比骄傲:“数百名国家元首、王室成员、政要前往国家体育场观看奥运会开幕式,204个奥林匹克会员协会的运动员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全部贵宾疏散完毕,用时27分钟。”背后的科学规划和精准计算离不开一个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授邵春福。
1986年1月16日,一位20岁的青年邵春福踏上了日本京都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征程。那天,他晕车险些呕吐,但他没有放弃。在佐佐木纲导师的大力支持下,他完成了数理工程硕士和交通土木工程博士学业,并最终成为日本系统科学研究所的一名正式职员。
1999年,邵春福决定辞职回到中国。他选择了北京交通大学任教,因为那里是他关心的问题所在地——我国急需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来推动交通领域发展。他用实力让人无从质疑,在2003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车辆疏散方案提供了关键建议,使得27分钟内所有贵宾安全离开。
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被印发,这对于交通领域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为了推动这一目标,中国政府组织编写《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35—2050)》,并安排12个研究专题,其中之一由邵春福负责,即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这项工作奠定了未来全国123出行圈及全球123快货物流圈蓝图的基础。
作为一位教学团队带头人,邵春福希望更多学生能够加入这个行业,不仅因为供给不足,也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专业,对计算机和数学等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他鼓励学生选择计算机作为双学位,就像当年他自己学习数理工程专业一样。在40年的职业生涯里,从1982年的开始到2022年的即将退休,每一步都是追梦之路,每一次努力都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