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听河南豫剧红脸王谈起戏曲网红让传统的传播艺术化身时尚符号
自幼成名的京剧女老生王珮瑜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红出了戏曲圈,红遍大江南北:登上微博热搜榜、参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以京剧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跨界歌王2》当评委、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开京剧节目、《喝彩中华》当观察员、《传承中国》中担任评委……年轻、时尚的王珮瑜成为“戏曲网红”,不但维系了原有的京剧戏迷,还培养大量新粉丝。这是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借助新传播方式宣传戲曲藝術、扩大戲曲受众的新途径、新手段。
事实上,古老的戲曲藝術一向善于借助新的傳播方式進行宣傳推廣。20世纪以来,戲曲藝術的傳播方式就先後經歷“戲曲+電影”“戲曲+廣播”“戲曲+電視”和“戲曲+互聯網”四個階段。1905年,京劇泰斗谭鑫培主演的京劇短片《定軍山》宣告中國電影之誕生。京劇大師梅蘭芳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拍攝了一批京劇影片。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拍攝了大量戲曲電影,有些劇種經典劇目的搬上大銀幕,在全國各地演出深受觀眾喜愛。
改革開放初期,是戲曲電影另一個繁榮時期,以越劇《五女拜壽》、豫劇《七品芝麻官》為代表的小說改編成為舞台作品,可謂家喻戶曉。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看出,无論是上世紀初節慶活動占領娛樂市場主導的地位巅峰時期,或是在當下的娛樂形式現代化多元化挑戰下,一直都沒有停滯不前,而是能夠巧妙地運用新的技術與文化資源來發展自身。
如今,无论是戏 曲演員、戏迷还是院团和各个演出场所,都在积极利用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建立自媒体发布动态信息,以便更好地与广大观众沟通交流。而这种即时性、高效率、高趣味性的信息共享,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戏 曲艺术了解和欣赏的一切,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展现和发展空间。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与艺 术创作紧密相连,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强大的共鸣,这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感受到这门古老而又现代的事业——中国 戏 曲。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那些有着千百年历史记忆和丰富表现力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总会找到一种方法来适应时代变化,用最为激昂的话语回应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而这个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发现,从而将经典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这两者无缝连接起来,使得它既保持着它本身独特魅力,又能随着时代一起进步,为今天充满活力的世界带来更加精彩纷呈的心情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们再次听到关于河南豫 剧 的故事或观看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型表演时,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旅行——把最为平凡,最为日常的事情提升到最高境界,让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奇遇,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穿越,并且这一切始终围绕着那颗永恒不变的心跳旋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即使面对这样巨大的变革,对于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声音来说,只要它们还能被听到,就一定会有一种力量让它们重新焕发光芒;只需这些声音得到关注,它们就能重燃希望之火,因为这是他们唯一想要给予世界的一份礼物——一个充满爱意与生命力的存在证明。而现在,在这个快速变化却又无法抗拒其魅力的世界里,我们是否愿意共同探索一下,将这些声音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温馨人文关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