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东睿嫁给科研老古板的自然芯片故事
我站在科研的前沿,手中握着改变未来的钥匙。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虽然闻名遐迩,但你是否听说过“信息高铁”?这个计划不仅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的梦想,更是我个人的追求。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我兴奋地谈论了这个项目:“相比‘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铁’更强调数据处理的吞吐量和服务保障。我们要打造一个像高铁一样有保障地计算和网络。”
作为“信息高铁”计划的主要执行人之一,从芯片到加速卡,再到数据中心,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20年。我承认每一步都经历了艰难险阻,但做技术创新、把研究成果落地、创造实际价值的过程太有吸引力,让我抑制不住那种冲动。
我的团队和我一起努力,我们研发了中国最早期的众核芯片。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但又充满成就感的故事。在中科院计算所,小白楼一楼展示墙上的芯片格外引人注目,从第一代芯片到第二代,再到加速卡、服务器,体量变大,逻辑变复杂,而产品也从产业链上游延伸到了下游,这些都是我们的辛勤付出。
我们的目标是突破美国规划的‘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体系制约,为中国国情设计了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信息高铁’计划。我们已完成高通量计算机原型系统研制,并形成了一整套从芯片、加速卡、一体机到数据中心的一系列产品线。在深度学习、高通量音视频处理等典型场景,我们开展示范应用,将逐步拓展至更多行业场景,让“信息高铁”技术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回顾过去,我可以看到自己曾经对比起国际同行感到自豪,却也意识到了差距。那次日本之行让我明白生态和设计对于一个芯片来说至关重要。而当我带领团队研发SmarCo-1(Godson-T)众核处理器成功流片时,那种成就感让我知道我们正在跑得快于别人。
现在,我们正致力于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不让任何困难阻碍我们的进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大国。我不会停止,因为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见证变化,而变化才是推动世界前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