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缓称王之策乃是一盘高明棋局胜券在握
朱元璋之“缓称王”计,实乃高明战略。其时,红巾军首领韩林儿、刘福通拥兵最强,所向披靡,他们在朱元璋北方,而朱元璋则自居小明王,不独树一帜,以避四面受敌之势。
此策得力于红巾军对元军的阻挡,为朱元璋提供了时间和力量去对付东、西两面的张士诚与陈友谅。蒙古人虽以马背上的征服者而得天下,但企图在马背上治理天下,最终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虽然个中无种族主义迹象,却晚年疏远汉人儒士和官僚,其后继者更为严苛,将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汉人、三等;南人、四等。这引发了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极点。
至正年间,政府加税滥发纸币,使百姓深受其苦。地主豪强欺压农民,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失地农民纷起义抗争。此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大多由汉人和南人组成。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却采取了“缓称王”的策略,即保持清醒头脑,不急于称帝,而是利用北方红巾军作为自己的一道屏障,然后再逐步扩展自己的势力。
他先后消灭了陈友琼与张士诚,并最终挥师北伐中原,将鞑虏驱除。在治国方面,朱元璋也极具才能,他的用兵如神,被誉为自古以来能臣无出李世民右者,其次即是他。此乃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例证,一位伟大的统治者如何运用智慧与策略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