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笔下无尚方宝剑狗头铡也默然不语看世界奇闻异事素材网揭秘包公戏如何扭曲宋朝司法真相
探秘“包公戏”:揭开宋朝司法真相的迷雾
在宋代文明的光辉消逝之后,民间曲艺中诞生了一种名为“包公戏”的故事,它们几乎都是草野文人编造出来的。这些舞台上的重建,完全不符合宋代的司法制度。如果以为“包公戏”展现了宋代司法过程,那将是笑话中的误解。现在,我们需要澄清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传统。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是宋朝人,但并没有什么叫做“包公戏”。这个剧目是在元朝兴起的,并至晚清时才盛行。这数百年的时间里,“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和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近代以来,又被改编成影视剧。无数中国人通过这些改编作品了解古代司法制度与文化;一些学者也以此为样本分析传统的人治模式,并反思中国传统不能走向现代化重要原因。
然而,这些民间曲艺中的故事几乎都是虚构出来的,他们在舞台上重建的情景,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如果我们认为这些表演就是展示了古代法律实践,那就太天真了。现在,我们必须来纠正那些被误导了的人们,让他们明白真正的事实。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就像《封神榜》中各路神仙登场必亮出自己的法宝,“包公案”的主人也携带着皇帝赐予的一系列道具,如金剑、一十二第御棍等。但到了明清传奇中,这些权力道具变得更加夸张:“(皇帝)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
这里所谓的尚方宝剑和丹书铁券,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性与政治。在一场充满悬念与危险的小说或影视剧中,每个角色都拥有一套独特的手段,而最终胜负往往取决于谁手持更强大的权力道具。而这种对比鲜明的情节,在历史上绝无可能发生。
然而,这样的情节恰恰体现了批判者对于传统人的治模式所提出的指控——即法律不是根据客观规律执行,而是由个人权力的大小决定。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将所有关于过去法律系统的问题,都归咎于这样一种看似过时而又充满幻想的人治方式?答案显然不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