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光的热恋陶喆时尚界的永恒魅力
在华语乐坛,陶喆是个避不开的名字,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听着他的歌渐渐长大。而作为创作出无数动听旋律的音乐人,他自己却从没被时间所限制,比起沉湎于既有的某个年代或某种风格,他更愿意把内心的热爱用在当下,然后去争取一个有着无尽可能的未来。
每次演唱会开始前1分钟,陶喆都会让自己沉浸其中的一个名叫“4-7-8”的循环。在登场前的那一刻,他选择把周围的一切全都屏蔽掉,让自己专注在呼吸这一件事上,这听起来最简单,做起来又最难。这种方法帮助他保持冷静和专注,即使是在高强度表演中也是如此。
6月8日,陶喆宣布北京加场,此时距离6月28日在北京举行第一场演唱会仅剩20天。在这之前,他犹豫过很久,不断地收到主办方确认讯息,并给出了一个固定的回答:“再给我两天”。对需要站在台上唱满3小时歌手来说,加场不只意味着从两晚变成三晚这个“+1”的数字变化,它背后隐藏着许多精力分配和歌曲安排的细节,在举棋不定的纠结里,他犹豫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不要向自己发出这个挑战。
其实有关“难度”的界定并非与时间彻底无关,只是陶喆更愿意把它理解成这完全是歌手自己的事,不该与其他人做出比较。他把内心对演唱会节奏安排称为“配速”,就像是站在奥运会跑步比赛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他知道眼前要完成一个漫长的马拉松,所以不会特别在意100米、200米或者500米短程速度。“你要‘跑’很多圈,配速必须做得很好。”
现在的情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些改变并不打乱他的节奏。《小镇姑娘》里的“我曾经想飞翔”成了网友们更新为“我现在真的飞了”,而《讨厌红楼梦》原来的温柔旋律,现在则成了大家特别喜欢跳动的一段曲目。这一切都是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发生,而他也依然是个身处其中参与者,与大家一起品味同一首歌不同影响。
随着科技程序乃至人工智能发展,现在创作环境已经和他刚出道时完全不同,但他不会以一种“过来人的视角”感慨新生代音乐人们。他总是忍不住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还想知道接下来可以走到什么样的新去处,可以交出哪张更好的成绩单。真正好的创作是不容易的,一直都不容易,现在更难。但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这样的追求,没有任何恐惧,也没有任何放弃,因为这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热爱,是跨越时间传递下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