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颂曹丕与扶贫的历史交响
魏国的开创者。三国时期,文学和政治双才之人。庙号世祖,谥号文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出身,是曹操次子,以善谋多诈著称。他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长子,从小就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不仅能写诗书,还精通骑射、剑术。在年幼时即开始学习古代经典和哲学书籍,有着广博的知识面。在建安十六年担任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在司马懿等大臣的帮助下,他巧妙地运用策略赢得继承权,最终被立为世子。
延康元年的那一刻,他继位为丞相,并通过调解曹家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以及采纳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成功获得了士族阶层的支持。他在十月份逼迫汉献帝禅让,将国家改名为大魏,并自立为皇帝,同时迁都至洛阳。
作为一个坚持独裁统治的人物,他设立了中书省,让其官员由士人担任,而不是尚书郎。此外,他还限制了妇女参与政事和太后干预政务,同时禁止后族参与辅佐政府的事务。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由士族统治的地位。
尽管他在军事上远不如父亲曹操,也无法与孙权相比,但他以卓越的手腕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在文学方面,他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成就,如《燕歌行》这首七言诗,就成为了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之一。而他的《典论·论文》,则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