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前723年前645年)
管仲——春秋前期齐国国相,法家代表人物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周穆王的后代。
生平简介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被任命为国相。在这个位置上,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在他的治理下,对外奉行以德服人的政策,与各诸侯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内则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使得齐国迅速崛起,并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个人作品与评价
《管子》一书原为86篇,但至唐朝又亡佚10篇,现在存76篇,有人质疑这部书是否真的由管仲所作,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不是一人之著,也不是一时之书,而是一部稷下学派的文集汇编。这本书内容丰富,将道、儒、名、法、兵和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大农业和经济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阐述,其中《轻重》等篇,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对于管仲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些史料将他描绘成一个智慧过人、高尚情操的人物,同时也有一些批评者认为他只是一个权谋手段高超的手腕巧妙运用者。但无论如何,他都被后世誉为“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并且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非常巨大。他不仅是在战略上的高手,在文化教育上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位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