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代帝王少林僧兵抗倭寇图
在古代影视作品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少林僧兵不仅参与了唐朝的征战,更是明代抗击倭寇的英雄。嵩山、五台山和伏牛山上的寺院都有武僧,他们被列入国家“乡兵”行列,俗称“僧兵”,如今可谓民兵或预备役军人。这些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少林僧兵,无论是平定叛乱、征讨土匪还是戍边守疆,都能迅速出击,“招之即来,来即能战”。他们虽然没有国家拨款供养,却个个骁勇善战,不愧为矢志报国的硬汉。
少林僧兵使用的是棍棒,即使是木质钝器,但在佛门十八般兵器中,被誉为“诸艺宗于棍”,足见其厉害。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当日本海盗(倭寇)频频侵扰东南沿海时,这些武装修行者成为抵御外敌的关键力量。当时沿海地区防御松弛,加之部队战斗力弱,而倭寇凭借精良刀具和诡秘刀法,使得明朝守军节节败退。
为了挽救这种局面,朝廷下令征调各地乡兵,其中少林僧兵自然名列前茅。闻讯后,一群恻隐之心的人们日夜兼程奔赴前线,与那些挥舞双刀横劈直砍的倭寇展开了激烈对峙。这场战斗无疑充满了挑战,但最终由于少林武士的手段——长达七尺重30斤铁棍,以及神奇拳法与棍术,最终使得倭寇逃散无踪。
历史记载表明,在1553年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月空法师的小组里约三十余名少林武士成功打败了一群侵犯杭州的大批倭贼。而之后,由百余名其他小组所组成的小队,再次以区区数十人痛歼上千敌人,并且在翁家港及白沙滩战役中,将250多名入侵者斩尽杀绝。此等英勇事迹震惊四方,让人民信心大增,对于这群身穿靛青涂面红布蒙头,以天然姿态镇压敌人的英雄感到敬仰。
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少林僧兵》中赞颂道:“此等忠义豪杰,是世间难求。”他还提到,在保卫松江的一次战斗中,有四位壮烈牺牲的情形,为纪念他们,他建议建起一座塔,用以缅怀这一传奇故事中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