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掘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的强国之魂奋斗不息祖国强盛路上永不停歇
自强不息,科学报国,这是钟掘对自己要求和期望的最好诠释。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在中南大学教授机械专业,不论年龄多大,都能准时出现在实验基地。尽管已经88岁,但她精神矍铄、充满活力,常常参与全国各地的学术会议。
钟掘的故事,是一个知识分子随着祖国发展而成长的传奇。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还有“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开启在重工业领域的奋斗生涯
从小学生时代开始,钟掘就背着行李与家人徒步去重庆,一路上,她体验了日本侵略带来的苦难,并决心为国家强大而努力。1955年毕业于北师大女附中时,她就下定决心要为国家经济基础建设努力奋斗,从此踏上了冶金机械专业学习之旅。
几十年后的今天,她仍然与团队一起迎接空天装备、新型运载功能升级带来的挑战。“这些领域既有必须竞争制胜的国家任务,又潜藏亟待破解的技术奥秘。”她致力于超高性能轻合金结构向多尺度形性精准制造,以创造国际最大、最轻的大型结构件,为空天往返复用长期服役战略目标提供基础条件。
打造世界最好的生产线
在众多人眼中的重工业——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领域里,钟掘毫无畏惧地迈入这个“硬冷世界”。她的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全线机械化、自动化展开,让工人从危险中走出来,让机器工作如人一样准确。
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如解决1700热连轧机故障的问题,使日方承认并赔偿,这些经历锻炼了她的实践能力。“只要不懈努力、潜心观察思考、不惧权威,就一定能创造超过他人的工程系统,打造世界最好的工业生产体系。”
发掘机械集成科学新内涵
几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钟掘不断寻求新的制造能量,使产品超常服役性能。在处理多类国外引进装备技术缺陷过程中,她提出了封闭力流概念,并通过超声技术和电磁技术改善材料形性制造。此外,她还研究了复杂机电系统耦合设计与解耦控制理论和方法、高性能构件形性协同制造和多尺度结构形成的能量规律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当科技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时,钟掘认识到机械学科必须有新作为。她提出极端制造概念,即提升重大战略领域竞争力的极端服役装备制造能力,在此目标牵引下突破极大尺寸、小尺寸、大规模应用、大数据分析等难点。这个概念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前沿技术”,并在后续项目落实取得初见成效。
现在,虽然已是老将,但鐘繡仍带领团队继续奋斗在科研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的科研和工作很忙,一般在学校食堂吃饭,我很少有时间锻炼身体,只是在试验室或出差期间偶尔锻炼一下。不停地发现、思考、破题就是我的生活,它虽然简单却又非常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