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里的索海燕逆流飞翔的佳人
在河南省的艺术表演团体中,海燕豫剧团以其非凡的成长和卓越的表现而闻名。成立于1999年的这家民营剧团,在短短八年时间里,就已经演出了2500多场,并且拥有20个不重样的大戏。从最初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这些都证明了他们不断进步和壮大的实力。
作为这个剧团的核心人物,索海燕是一位生于1967年的河北磁县人。她自幼就对戏曲有着浓厚兴趣,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一个“文艺尖子”,放学后总是站在电线杆旁边听广播中的戏曲节目,或是在广场上挤进去观看锣鼓声,完全忘记了吃饭。
1976年,索海燕考入了当地的一所专业学校,这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手,其中包括她的未来的丈夫冯顺英。学校里的老师们都是退休老艺人的精英,他们严格要求学生,每项基本功都不容忽视。在这种环境下,索海燕练就了扎实的文武双全基础。
1981年毕业后,她与冯顺英一起进入磁县豫剧团工作,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火火、坎坷难过的情形,但也共同见证了豫剧界的一系列变迁。1992年,他们再次搬到了济源市豫剧团,再次经历磨难,最终在1999年决定辞职,创办自己的民营剧团——海燕豫剧团。
此时,她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小戏迷,而是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青年演员。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她终于遇到了她心仪已久的大师常香玉。这份意外之遇,不仅让她获得了一次宝贵机会,也开启了她事业上的新篇章。
常香玉,大师级别的人物,对待学生既严格又宽容,是一个真正懂得把握机遇的人才。此刻,他正是给予索海燕最重要的一次认可,让她得以参与“香玉杯”全国豹子影院奖赛,并最终荣获金奖。这一事件不仅使她的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起点,也让她深切感受到大师那股不可思议的大气和宽容的心胸。
然而,当时局艰苦至极,那些曾经繁华如织的地方,如今却变得冷清无比。不论是资金不足还是人心涣散,都似乎在向着这一代青年演员发出挑战。但即便面临如此逆境,无论何种困难,只要有信念,便能走出阴霾。而为此,与丈夫冯顺英共同决心创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即便要牺牲一切个人利益,也愿意付出一切,因为这是他们追求艺术真谛所必须做出的选择之一。而这样的勇敢精神,就是这段故事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