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观影指南数据驱动的戏曲体验
在河南省近20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8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广大城乡,演出2500多场。他们从最初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发展到现在能演20台不重样的大戏。他们从筹建时的数十万元借款,还清了所有债务,并积累了资金。这个剧团,就是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
自幼就是小戏迷
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1967年生。她曾经是学校“文艺尖子”,放学后就站在电线杆旁边听戏曲节目,全神贯注,如痴如迷。在1976年,她考入了磁县戏校,这里有很多退休老艺人的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索海燕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1981年,她和冯顺英从磁县戏校毕业,一起被分配到磁县豫剧团。1985年,他们一起调到了邯郸市东风剧团。1992年,又一起调到了济源市豫剧团。1999年,他们辞职组建了自己的海燕 豫剧 团。
有幸拜师常香玉
索海燕上小学时,就知道戏曲界有个名叫常香玉的人物。她崇拜常香玉,不仅因为她唱得好,而且因为她爱国爱民,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她的演出收入捐献了一架飞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份敬仰,让她等待14年的梦想最终成真,在“梨园杯”全国豫剧演唱大赛上荣获金奖,由常香玉亲自颁发。
后来,索海燕听说常香玉设立了“香玉杯艺术奖”,心中涌起参赛的愿望,但胆怯未敢申请。当知晓此事后的常香玉明确表示:“机会是均等的,我应该选取符合条件的人才。”这句话促使索海燕积极报名参加第六届“香玉杯”评选,最终获得胜利。
创业伊始百事艰
然而,当时处于低谷状态的戏曲行业,使许多劇團景气不佳,即使像济源市象劇團也难逃其咎。但对于一位青年藝術家來說,這樣一個機會讓她決定自己辦團,而非繼續受困於這種狀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