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打金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索海燕成为焦点人物
河南省将近二百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不花国家一分钱的民营剧团,八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广大城乡,演出2500多场;八年来,他们由刚开始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八年来,他们从建团之初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演出装备;八年来,他们还清了筹建剧团时的数十万元借款,而且有了资金积累;八年来,他们在曾经演出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好的声誉,有的台口已经成为他们经常演出的基地……这个剧团,就是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担任外交事务团长的是她的丈夫冯顺英。
自幼就是小戏迷
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生于1967年。此地临近河南安阳,生活习惯同于豫北,老百姓爱看豫剧。索海燕自幼就是一个小戏迷,她做梦都想唱戏。她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站在电线杆旁边听广播里的文艺节目,只要高音喇叭播出的都是京劇或其他地方戲曲,那些锣鼓声和歌词深深吸引着她。在放学后,她总是挤进去看,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她是一个有点奇怪的小女孩。但对于她来说,这正是最美妙的事情。她每次听完,都会回家告诉妈妈说:“我要唱戲!”母亲微笑着答应:“好啊,我支持你!”
1976年,当磁县开设了一所特殊学校招收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时,一切似乎都指向她的未来。这所学校名叫“磁县戏校”,对新生的要求极其严格,不仅需要掌握基本功,还要学习各种技巧和舞蹈。而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例,因为那时候很多孩子还是被送往农村劳动,而不是像索海燕这样被送去学艺。
1981年的毕业典礼上,当所有同学们拿到了自己的工作证书时,索海燕却没有得到分配,而是在那一年与冯顺英一起进入了磁县市立豫剧院作为正式的一员。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岁月,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面对观众,用心去感受不同的角色,以及如何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把这些角色活化出来。
1992年的转变让他们见证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当他们离开济源市 象征性的表示一种新的开始,是为了更大的舞台,更丰富的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技术上的提升还是在情感上的成熟,都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期待。
但真正的大转变发生在1999年的春天。当当代文化界著名的人物常香玉走进她的生命,并给予她无尽激励与指导之后,这位曾经默默无闻的小伙子突然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随着时间流逝,她逐渐意识到,即使身处芸芸众生之中,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即便是在风雨飘摇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2003年的某一天,当他得知自己被授予“香玉杯”奖项时,他的心里涌现出了难以言说的喜悦。他知道,这不是仅仅是一个荣誉,而是一个承诺,是对过去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更加努力追求卓越信心的一个重要标志。他决定利用这份荣誉,为更多的人提供机会,让更多的声音能够响起,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大环境。
今天,当我们回顾那些日子,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不断蜕变升级的小径,一条始终坚持自我价值追求的小径。一路上,每一步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每一次尝试都是为了更美好的今朝。而这一切,无非因为有一个人——他/she/它—一直坚守着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最纯粹的情怀:对于音乐,对于舞蹈,对于故事,对于生命本身的一份热爱、一份尊重、一份敬畏。在这里,他/she/it 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永恒存在的人类精神象征,在我们的记忆中闪耀着永恒不灭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