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老人戏曲观影软件索海燕
的艺术传承与创新
在河南省近20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河南海燕豫剧团,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八年来,该剧团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等地共演出2500多场,并从最初的四五个剧目发展到现在能演20台不重样的大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剧团经历了从十几个戏箱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装备的转变,并且还清了筹建时借款数十万元,资金积累良好。他们在曾经演出的地方留下了良好的声誉,有些台口甚至成为常态化的基地。这一切都证明了索海燕和她的丈夫冯顺英对这个剧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自幼就对戏曲充满热爱,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她生于1967年。在她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小戲迷,对豫剧情有独特的情感。她梦想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戏曲艺人,从小学开始,她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艺才华,在学校里担任“文艺尖子”。放学后,无论是在电线杆旁边听广播中的戏曲节目还是挤进广场观看锣鼓,她总是全神贯注,如痴如迷,几乎忘记吃饭。
1976年,当磁县举办招生的时候,索海燕终于有机会走上舞台。她考入了一所正规的小学附设的小说歌舞班,那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她的未来的丈夫冯顺英。老师们都是退役老艺人的精英,他们懂得如何把握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要求严格。经过八年的苦练,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基本功,还让她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能力。
1981年毕业后,一起调到了邯郸市东风剧团,再次一起调至济源市豫剧团。1992年,他们辞职组建了自己的事业——河南海燕豫剧团。在这条充满坎坷但又风雨无阻的事业道路上,他们夫妻俩相互扶持,一起克服难关,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20多年的岁月里,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教训。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坚持下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及对人民群众的一份承诺。当常香玉收取其徒弟时,即便是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也没有让这一切打乱他们的心志,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结果。
当时刻来临,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艰辛岁月,那些努力付出的日子,以及那些未曾知晓却默默支持我们的朋友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创办一家新的劇團实属不易,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今天这座伟大的劇團,而它背后的秘密,就是那个始终坚守梦想而不屈的人——索海燕。而今,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将这种精神传递出去,为更多的人带去乐趣与启发,同时也是对过去所有努力的一种致敬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