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时期的巨星许衡如同璀璨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绽放了1209年至1281年的光芒
许衡,金末元初的学术巨擘和教育家,他的生平充满了智慧和坚持。1209年5月8日,许衡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出生,他的祖籍是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由于战乱,许衡一家搬到了新郑。他的家族世代务农,但他自小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七岁时就开始读书,并且对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以至于老师不得不说:“你太聪明了,我无法教会你。”后来,他连换了三位老师。
长大后,许衡更加好学,但由于家贫,没有钱买书,所以他常常跑到附近的地方借书或抄写。他曾经在一个算命先生那里看到了一本解释《书经》的书,便手抄回来细读。在逃难到徂徕山期间,他得到了王弼注释的《易经》。
尽管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战争四处蔓延,但许衡仍然坚持学习。他认为,“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所以他不仅理论上理解这一点,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努力践行这一原则。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城时,许衡与众人一起逃离洛阳,在河阳返回乡里。此后,他多次迁移,最终定居在苏门山,与其他学者如姚枢、窦默等进行深入讨论,他们的话题涉及广泛,从经传、子史到礼乐、名物、星历、兵刑等都有所涉及。
1254年,当忽必烈受封为秦中的君主之后,就任命许衡为京兆提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因为忽必烈正要南征,而需要有人管理这些地区。尽管京兆的一些学者希望能留住许衡,但是最终还是让他回归怀庆路。当忽必烈南征时,再次被派去管理这片土地,这一次却是作为一个官员而非学生。这段时间内,許衡广建学校,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而对于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看出: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时候,也要坚持学习,不断追求知识,是一种非常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