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两宋交界的词人背后的故事比他的诗更长
许衡:金末元初的理学教育家与其时代的故事
在1209年5月8日,一个新生的灵魂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诞生,这个孩子名叫许衡。他的家族世代务农,但他天资聪颖,从七岁起便开始读书。然而,因为家境贫寒,他常常借书并抄写,以求知识。他曾经因为看到一本解释《书经》的书而逃到山中抄录,那是王弼注释的《易经》。
即使是在蒙古兵临新郑县时,许衡仍然坚持阅读和思考。他流浪于鲁、魏之间,在柳城遇到了姚枢,并从他那里得到程颐、程颢及朱熹的著作。这对他的学术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苏门山,他与姚枢及窦默讨论各种学问问题,从经传到子史,再到礼乐、名物、星历等多方面内容。
许衡不仅是一位理论上的学习者,也是一个实际行动的人。他曾说:“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他的一生都在实践这一原则。在大名府讲学时,由于恭谨执教,他吸引了许多求学的人们,并将其斋号命名为“鲁斋”,后来人们称呼他为“鲁斋先生”。
1254年,忽必烈受封秦中,被召至京兆提学。作为京兆提学,他广建学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当忽必烈南征时,许衡返回怀庆路,与世隔绝,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已经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