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苏轼坎坷仕宦生涯探索(图)
在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与欧阳修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狷介耿直著称,且都遭受了不少贬谪。两人生平相似,在66岁那一年寿终正寝。
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返回京师护父丧回川时,北宋朝廷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英宗的突然驾鹤西去,让神宗继位,并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在他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展开。但是,这场变法触动了豪门贵族的利益,被守旧势力顽强抵制。不幸的是,苏轼也卷入这场漩涡,他站在了反对者的行列中。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借古讽今,对抗变法。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出:“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他希望神宗一切率由旧章,不要继续进行变法。不久,他在进士考试时,用“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等试题明显指出弦外之音,是讥讽神宗专用王安石必将一事无成。王安石因此愠怒,将此事上奏朝廷,说他护丧回川期间私卖盐,又被指控捎带私盐,但实际上只是随船带了一些香料弥补丧葬费不足。这次事件让苏轼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立足于朝堂,所以请求外任职位,最终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即杭州副行政长官。
熙宁四年七月,尽管感到悲愤,但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困境,他选择离开京城。当时年的35岁的他前往杭州,那里的自然风光很快抚慰了他的伤痛。“我本无家更安住,因乡无此好河山。”在那里,他以笔墨为乐,无论是在描绘西湖夜景中的新月还是田园生活中的芹笋饷春耕,都展现出了他伟大的才华。在杭期间,他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工作,而不是政治斗争,因此能享受较多自由时间。
然而,这段和平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几年后,他又被调往密州知州,从而结束了他的贬谪生涯。一路走来,每一次调离都伴随着新的挑战和不同的体验,最终使得苏轼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学者,也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再次调任湖州知州,当地民众因其诗文中的片言只语误解其意,不仅影响到了社会秩序,还给当地政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次事件虽然让人感受到一种忏悔与反思,但它同时也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今天可以从中学到的教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