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勤农兴业各业并举军事与战争之物品繁盛
在元朝初期,忽必烈帝位后,便开始转变对农业的态度,从轻视到重视。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他颁布了多项措施。1260年,他设立了十路宣抚司,负责监控农作物丰收情况,并选拔懂得农业知识的人担任劝农官。1261年,又成立了劝农司,以汉人姚枢为大司农,八名劝农使分赴各地考察农业生产情况,招集流民返乡从事耕桑。
1270年,忽必烈设立了专门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并于同年改为大司农司,加强其职能。此外,还有行大司农及营田 司的大力提倡耕垦工作。在北方汉地,也下令建立村社制度,每五十家立一社,由高龄晓事者一人任社长,对督促耕种、开荒、修理河渠等方面进行监督。
元朝政府还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如编写《農桑輯要》这部书籍来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这本书成于1273年,是从古代農書中选取实用价值较高内容,再结合当时一些有效的農桑種植經驗編纂而成,对當時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元七年的十一月,忽必烈又将劝農事務升格為大院貴府,大幅增加官员,並派御史中丞孛羅兼任劍南西道都轉運使,以便對各地進行巡視慰問,以及調查處理因戰爭而受損害的地方。他還命孛羅總領大院貴府,這個決定受到安童的一致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院貴府主要負責管理農桑水利事宜,並且監控地方官員是否勤勉或怠惰。大院貴府成立後,不僅推廣先進技術,而且還組織撰寫了一部專門針對當時情況的《農書》,這本書對當時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至於棉花種植,其開始於江南地區,並逐漸傳播至北方。由於棉花種植普及,所以在《農書》中也有詳細介紹如何種植棉花。此外,由於人口數量增加,一些城市也開始發展出商業化的地产利用模式來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人口壓力和食物供需問題。
此外,在元朝末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大量土地荒废,而政府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恢复土地使用率,比如通过屯田制来吸引更多劳动力参与土地开发。这些措施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增长,但由于战争频繁和财政状况不佳,最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并带来持续性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