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下的文化系统苏轼的坎坷仕宦生涯(图)
数据驱动文化系统:苏轼坎坷仕途生涯(图)
在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与欧阳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狷介耿直的性格而屡遭贬谪,共享了66岁的人生旅程。熙宁二年(1069年),当时的朝政大变革中,36岁的英宗突然驾崩,由神宗继位,并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施变法运动。然而,这场变法触及豪门贵族利益,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苏轼不幸卷入这场政治漩涡,他站在反对派一边,用《上神宗皇帝书》等文章借古讽今、抨击变法。他提出了“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要求神宗恢复旧章制止变法。不久,他在进士考试中提出题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明显是指责神宗单纯依靠王安石必将导致失败。王安石愤怒,将此事上奏朝廷,说苏轼护丧回京期间私卖盐于船上,被定罪。实际上,只是一小笔香料用于弥补丧葬费,而非违犯律条,但出于自知无立足之地,请求外任职。神宗任命他为杭州通判,即副行政长官。
被逐出朝廷后,不满又无奈的是,一路南下的苏轼,在杭州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写下了许多诗文,如“我本无家更安住”、“西崦人家应最乐”,描绘了美丽山水和田园生活。在杭州期间,他虽然负责一些政务,但主要时间是在放浪曲糵、恣情山水间度过。一年后调任密州知州,又调湖州知州,最终结束了一段经历重重挫折的仕宦生涯。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再次调任湖州知州时,由御史李定和舒亶指摘他的诗文中的片言只语,对其进行曲解攻击,如误解他讥讽新招、食盐问题等。这一系列事件再次证明了他的清高独立精神,也让他的名声更加远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