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全场戏像一位时尚达人从戏曲网红谈起把最传统的传播技艺演绎得精彩纷呈
河南曲剧全场戏,仿佛一位时尚达人,从“戏曲网红”谈起,把最传统的“传播”技艺演绎得精彩纷呈。自幼成名的京剧女老生王珮瑜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红出了戏曲圈,红遍大江南北:登上微博热搜榜、参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以京剧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跨界歌王2》当评委、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开京剧节目、《喝彩中华》当观察员、《传承中国》中担任评委……年轻、时尚的王珮瑜成为“戏曲网红”,不但维系了原有的京剧戏迷,还培养大量新粉丝。这是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借助新传播方式宣传戲曲藝術、扩大戲曲受众的新途径、新手段。
事实上,古老的戲曲藝術一向善于借助新的傳播方式進行宣傳推廣。20世紀初,我國拍攝了一批戲劇電影,如豫劇《七品芝麻官》,這些戲劇電影不僅為戲曲「圈粉」,而且留下寶貴的老一辈藝術家表演影像資料。
如今,无论是戲曲演員、戲迷还是戲曲院團、各演出場所,都在積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方式建立自媒體,第一時間發布戲曲動態、戲曲演出信息,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戲 曲知識和交流士 曲心得,這種即時性、高效率和共享性的信息交流,大幅度地改變了已經存在數百年的傳統藝術此前的傳播途徑和速度。同時,由於網絡資源成為創作題材來源,以及網紅作品被搬上舞台,這也直接對當代創作者產生影響,使得古老藝術形式與現代文化元素相融合,不失為開拓市場的一個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人開始探索將粤劇或其他地方武侠题材改编为网络游戏,这种尝试可能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当前,最時髦也最普及的大眾技術正在為以戚風為代表的小說提供難得發展機遇。小說人在以小說本身為基礎的情況下,積極開疆拓域,为古老小說不断培養年輕讀者群体,为文學注入新的時代特質;同時,大眾文學工作者亦可積極返歸文學作品從中汲取與當代審美契合的心理要素,用之創作有深厚內涵的大眾文學。而作為文學評論與大眾文化研究者的我,可關注這樣一個現象,並及時給予創作者適當支持與指導。此外,我們還應該思考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更好地保護和保存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以便後世能夠繼續欣賞到這些價值非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