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的人物故事中我们是否曾听说过关于西湖放生池的闲话
西湖之美,源自民间故事与闲话。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起,以溜须拍马闻名的杭州知州王钦若奏请朝廷,将西湖定为放生池,以禁捕鱼鸟,为皇上祈福,从此西湖被称作“放生池”。明代万历三十五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西湖中辟出一个新的放生池,这个池子取名为小瀛洲,即今日所见的三潭印月。这片水域是苏东坡故事中的情景再现,通过筑堤形成了一个“湖中之湖”,专门供人们放生。此外,还有净慈寺前的万工池,它原是一处古迹,由于早期多次遭火灾而开凿,现在正好用作放生的场所。
旧时四湖最热闹的一天是农历四月八日的“浴佛节”,相传是释迦牟尼佛诞辰,那一天湖上充满了烧香、拜佛和放生的热闹景象。各大寺庙都准备各种动物用于放生,但这种本应表达善意的活动,却演变成炫耀财富和权势的一种行为。
据说,在虎跑寺重建落成后,一群官宦人家的太太小姐们争相以金色鲤鱼、大鳖等物品进行斗富,而一位穷苦老婆婆带着半篮子的螺蛳也来到现场,被那些纨裤子弟欺负。在这时,一位济公摇着破扇出现,他将老婆婆的螺蛳倒入山门外的小溪,然后施法让荷花池水失去大半,而溪水却猛涨几倍,最终那些小姐们养不住他们所放生的鱼鳖,而那只没尾巴的螺蛳却活了下来,传到了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