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公岂不知其生平正值三国全面战争之时他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呢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
秦德公——迁都雍城,开创伏日祭祀制度
秦德公,嬴姓赵氏,是秦宪公的儿子,其母鲁姬子。秦宪公有三子,与鲁姬子生下长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以及与其他妃嫔生的少子秦出子。据记载,在当时,大庶长弗忌等人废掉了太子的继承权,将位让给了幼年的秦出子。在那之后,仅仅六年时间,三父等人的阴谋再次改变了命运,他们用暗杀手段夺走了皇位,再次将它授予原本被废的太子——秦武公。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二十年后(即前678年),在群臣拥戴之下,即便是已故的太子的儿女也未能继承王位,而是选择了一位新的君主——正是那个曾经被废弃的大哥—— Qin De Gong。他的统治开始于他父亲去世后的那一刻,他将自己的亲弟弟白封在平阳,并且开始在雍城大郑宫中居住。
为了验证这个新居是否吉祥,他进行了一系列宗教仪式,其中包括牺牲牛羊猪各300头作为对天帝的敬献,并请神官占卜,以确定是否适合居住。此举获得了良好的预兆,被认为是一个好征兆。他还命令人们修建一个名为“伏祠”的建筑,这个建筑用于每年的入伏时期进行祭祀活动。这一习俗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三伏”季节。
然而,由于当时的人们相信热气会引起疾病,所以他们会采取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比如使用狗血来驱赶恶灵。因此,当Qin De Gong成为国王的时候,他命令所有城市门口悬挂狗肉,以此来驱逐邪恶和保护民众。在同一年,即前676年,当Qin De Gong去世后,他留下三个儿 子:长子的宣 公、中子的成 公和最小的一个穆 公,他们都成功地担任过国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可能充满争议,但它们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结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