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王曾瑜学霸之冠
王曾瑜,出生于1939年,籍贯上海市,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的专长在于宋辽金史研究。
王曾瑜的人物简介如下:他在1957年至1962年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从1962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一直到1979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在1980年的时间里,他晋升为副研究员,而到了1985年,他成为了所里的正式研究员。此外,2002至2006年的时期中,他还担任了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的职位。
王曾瑜的学术成果丰富,在岳飞、北宋晚期到南宋前期的军事与阶级结构、辽宋金军制以及赋役制度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撰写或合著了13部断代史和专著,还参与编纂了一部古籍点校作品,并发表了250余篇论文及译文。
早先专注于宋史,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涉猎辽金史。而自90年代起,以批判中华古代主义为主攻方向,不断推进由辽宋金断代走向通史,对自秦汉至明代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中国古代的丝麻棉续编》一文中,通过大量方志资料和其他文献材料阐述了金朝河间府种植棉花的事实,以及明朝丝、麻与棉的大致平衡状态直到战乱后棉花才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他还撰写过《试论国史上的所谓“盛世”》、《回眸中国古代地方的贪腐与黑暗》等文章,这些都是对中华古代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但也有其特色。他将自己的主要观点归纳在《王曾瑜说辽宋夏金》的附录之中,即20条基本原则。总结起来,最重要的是马克思批判的人事授职制度,它是各种滋生的温床,也是污吏繁衍不息的地方。
对于作为学者的角色,王曾瑜认为,有两项功能尤为重要:一是理解过去透视现在指点未来;二是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为维护良知正义提供力量。这两者非其他学科所能替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