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在实验室物品间绘幕开场
。美国时间8月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举办“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多位院士专家现场回忆了与李政道先生的过往。让科技日报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李政道为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全力支持中国高能physics发展
在高能所大院门口,有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这件雕塑作品由李政道先生创意,2002年以来一直在此矗立,它诉说着李政道与中国高能physics的事业密切联系。
1956年,我国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设想。但是,这项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最终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破土动工才真正起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离不开李政达的心力捐赠。陈和生曾说:“没有他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王贻芳也持同样看法:“从选定目标到确定方案,从人才培养到工程管理,没有他殚思竭虑,全力以赴,就不会有成功。”
此外,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建设,也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他为推动我们国家技术发展呕心沥血、竭智尽力,为我们国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付出巨大努力。”王贻芳如此评价半个世纪来,我国科学研究蓬勃发展,与他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积极建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1974年,当时访问上海参观复旦大学时目睹了当时严重的人才断档危机,写下《参观复旦大学的一些感想》建议重视基础科学教育,要从培养少数精英开始。他后来通过周恩来的推荐向毛主席提出《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建议书》,并被采纳促进国内教育恢复部分正常化。
1978成立第一批少年大学生集中基地,但认为不足,只希望打破现状,使全国各类人才都得到合理规划。在1979提议派遣学生攻读美国研究生,并于1981正式实施中美联合培养计划(CUSPEA),共选拔917名学生至美国顶尖学校学习,该计划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首次较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先河,对后续的大规模国际交流产生重大影响。
该计划毕业生中,如今已有十几位成为院士、三百余人任职于国际组织,一百余人获奖,一百四十人成为发明家企业家。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之一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这项计划,我们可能无法看到今天这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