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防与吴国学社会的对话者
我,鲍防(722--790),一位唐代的诗人。我的字是子慎。我出生于襄阳,那里的治理中心如今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在天宝十二年的岁月里,我考入进士行列,被授予太子正字的职位。大历初年,我被任命为浙东节度使薛兼训的从事官,后来又担任尚书郎。五年之后,即770年,我回到朝廷担任职方员外郎。一路升迁至河东节度使。在德宗时期,我曾经历多个重要职务,如京畿、福建、江西观察使、礼部侍郎和京兆尹,最终以工部尚书的身份退休。
在浙东期间,我与严维等人共同联唱,编著了《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二卷,并与谢良辅一起成为了“鲍谢”的代表人物。
我,鲍防,是一个字子慎的人物。在天宝十二年的杨儇榜中,我荣获进士称号,是襄阳地方的一个儿子。我擅长辞章,而且对学习有着坚定的志向。我逐渐官至太原尹,再到河东节度使,这些都是不凡的地位和职责。人们都很喜欢我的治理方式,不减于古代名臣龚、黄帝被封图形别殿作祀。这段时间里,又轮流担任福建、江西观察使。当有一次国家发生变故,我们奉命前往奉天,在那里我得到了礼部侍郎的职位,并获得了“东海公”的封号。但随后又被调往御史大夫一职。
贞元元年的某日,当时面临饥荒问题之一穆质提出了一些建议,而柳公绰也提供了自己的见解,他们俱皆因才华横溢而得到提升,让世人赞叹其知人之明。在那时,有一次由于旱灾,穆质提出了一个建议:就像汉朝故事中那样,没有让三公免除责任,只是烹刑弘羊。而当权者独孤愐想要追究责任,但我却说:“让皇上知道这些不为人知的事,不也是很好的吗?”最终,这份策划得到了肯定,并且置穆质于高贵的地位。当时的人们看到这份策略,都感到非常欣赏。此举让我受到了皇帝的嘉奖,被授予工部尚书的一職,最终去世。
作为诗人的我,对诗歌有着深厚的情感,无论是在生活中的什么时候,每当心境发生变化或感受到社会上的不平衡,都能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以此来讽刺切实的问题,也成为了推动国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之一。我还有一个好友叫谢良弼,我们常常一起写诗,被人们称呼为“鲍谢”。我的作品现在已经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