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洢国学大师的社会影响力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出生于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善县),万历四十年(1571)为诸生。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才华,在七岁时便能做诗。魏学洢性格孝顺,曾在一次意外中摔断脚,却没有大声喊痛,以免让父母担心。在年轻的时候,他和父亲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
成年后,他以擅长写文章而闻名乡里,并且他的赋作颇受大家赞赏。在晚明时期,这个时代被阉党横行所扰,天启年间,他的父亲魏大中因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而被诬下狱。尽管如此,魏学洢还是秘密随槛车进京,要为父辩罪,但最终未能如愿。一段时间后,他的父亲在狱中去世,而他则悲伤过度,最终也生命垂危地去世了,大约只活了三十岁左右。
崇祯初年,由于他一生的孝行,被追谥为“孝烈”,并且得到皇帝特别表彰。此外,他留下的作品《茅檐集》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中包括著名的《核舟记》,至今仍然是中学语文教材。这位早逝的大师,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