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与新中国先辈从介子推到毛泽东的40位历史巨人
介子推——不愿做官却被烧死的古代孝子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是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他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他的“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他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对他的行为感到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下大量吟咏缅怀的诗篇。
关于他的出身事迹在文献中极少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这引发了一系列变乱。太子的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而重耳避难奔翟,与贤士五人一起逃亡,其中包括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此外,还有赵衰和狐偃互相指责的说法,以及贾佗先轸魏犨等人的故事。
这五位贤士随着重耳流离失所19年,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中备尝艰难险阻,最终重耳返回晋国,被封为君主,而这些忠诚的助手们也尽心尽力地支持他。
介子的忠君赴义,不求功名利禄的心态,让后世感慨万千。他不仅造就了“寒食节”的传统,还有许多祠堂庙宇用来纪念他。而文人们登临题咏寓兴抒怀,也是络绎不绝。这份静默中的道德教化,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他的事迹很少进行深入探讨。
这样的赞歌延续至今,其影响力超越了数千年的时间,它使我们回望往昔,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那些似乎自然而然的事情,为我们的价值观提供新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