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中的墨迹中国书法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以竖写为常态,直至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使这种书写方式逐渐消失。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这背后的文明之旅?
古人之所以选择竖着从左往右书写,原因多方面:
竹简上的文字
在造纸术未发明之前,我们使用竹简来记录文字。这些竹片窄长,用绳子串联成册,“册”字即源自于此。而打开卷轴时,自然是由右手执端、左手展开,便利了书写。这导致了自上而下的书写习惯,从右往左开始。
汉字特点与生理习惯
汉字结构和人的身体协调性也起到了作用。一笔一画顺序自然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样便于安排笔势和结字美观。如果横向书写会使笔尖阻碍后面的字形不便。此外,每个汉字末笔通常在中下或右下位置,而竖式更适合连贯流畅地进行转换。在用毛笔时,还有避免沾湿袖口的考虑。
古代尊卑观念
汉族传统的一种尊卑思想体现在文字符号上,上为君父;下为臣子。因此“上”代表大、主导,“下”则小、被动。“无出其右”,意味着没有超过,也反映在这种书写方式中。
石刻艺术对方向性的影响
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都是从右向左阅读,这可能与早期石头刻制有关。当时人们通常将钎子放在左手,将锤子放在右手,所以刻入方向自然朝向最终看的人,即从他们所处位置的“正确”方向(即从他们面前的位置)。
惯例与传统
先辈们留下的规矩,如同家谱一般,一直被遵循,不论是否觉得不舒服或不便,都要坚守这一传统直至西方文化引入改变了我们的视角。
随着辛亥革命后对西方文化借鉴,我们才逐步接受并采用现在横排、由左向右读取的现代汉字书写方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还能深切感受到那些古老文脉里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