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吓死人的清朝女子许衡1209年1281年
许衡:金末元初的学术巨擘与教育先驱
在1209年的春天,许衡出生于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他的祖籍是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由于战乱迫使,他的家人迁居到新郑。尽管家庭世代以务农为主,但从小就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在七岁时,他就开始学习,并对老师提出了深入的问题,如“仅仅是为了考科举吗?”这种追根究底的态度让老师感到惊讶,并最终被认为不能胜任他这样的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衡更加努力学习。他因家境贫寒而无法购买书籍,所以常常走百里路去借书或抄写。一次偶然间看到一本解释《书经》的书,就不顾一切地手抄下来细致研读。此后,在逃难至徂徕山时,他才得到了王弼注释的《易经》。
即便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仍坚持日夜研究,不断思考和实践。他曾多次流离失所,在鲁、魏之间穿梭,最终定居在辉县附近的苏门山,与姚枢及窦默一起讨论各种学问,从程颐、程颢、朱熹等人的著作中获益匪浅。
他强调:“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这也是他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在大名府讲学期间,由于恭谨执教,有很多求学的人来向他学习,并尊称其为“鲁斋先生”。
1254年,当忽必烈受封秦中时,便召请许衡担任京兆提学。这期间,他广建学校,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忽必烈南征时,許衡返回怀庆,而京兆地区的一些学者希望能留住他们的心灵领袖,但最终只能送至临潼见送归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