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和魏晋的十位名人中的许衡犹如1209年至1281年的历史画卷一幅生动的时代肖像
许衡,金末元初的杰出理学家与教育家,他的生平如同一篇精彩纷呈的人生篇章。在1209年5月8日的一天,许衡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诞生,他的家族源远流长,祖籍怀庆路河内县沁北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由于战乱迫使家庭搬迁至新郑地区。自幼聪明好学,七岁便入读书,从未满足于表面的学习,而是追求深层次的理解。老师们对他的聪颖和好奇心赞叹不已,即便他换了三位老师,每位老师都被他的提问所打动,最终不得不辞职。
尽管身处战乱之中,许衡仍坚持不懈地阅读和思考。他曾经借书抄书数百里,不畏艰难;他还在算命先生那里偶得《书经》的解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逃难时幸得王弼注释的《易经》。无论是在洛阳、河南还是辉县附近的苏门山,他都以饱满的心态吸收知识,与学者们探讨各种问题,从经传到子史,再到礼乐、名物、星历、兵刑等各个领域,无所不涉。
许衡一直强调“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并将这一信念付诸实践。他曾赴大名府讲学,因恭谨执教而受到学生青睐,被尊称为“鲁斋先生”。1254年,当忽必烈受封秦中的元宪宗时,便召请许衡担任京兆提学。这段时间内,许衡广建学校,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当忽必烈南征时,尽管京兆学者挽留,但最终还是送他归往故乡怀庆路。
从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有智慧和勇气能够让人不断前行,这正是许衡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