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许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
许衡,金末元初的学术巨擘与教育先驱,生于1209年5月8日,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祖籍河内县沁北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他出生在一个务农的家庭,却自幼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欲望。七岁时便开始学习,后来因为对老师回答“为了考科举”的不满,他曾连续换了三位老师,以求更深入的知识。
长大后,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远涉千里借书抄书。他甚至在算命先生那里看到一部解释《书经》的书,便亲手抄下,然后细读至深夜。即使在兵荒马乱之中,他仍然坚持每日阅读,每晚思考。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队临近新郑县时,许衡跟随众人逃往洛阳,再从河阳返回乡里。此后,他不断流浪于鲁、魏之间,最终定居辉县附近的苏门山。在这里,他与姚枢和窦默共同探讨经典和哲学问题,其内容涵盖了从经传到子史,从礼乐到名物,从星历到兵刑,再到食货和水利等诸多领域。
许衡强调:“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他的言行一致,在实践中也恪守这一原则。他曾赴大名府讲学,因其恭谨执教而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并被称为“鲁斋先生”。
1254年,当忽必烈受封秦中的时候,就任命许衡为京兆提学。在京兆地区,许衡广建学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当忽必烈南征时,许衡返回怀庆,而京兆地区的人才们却难以割舍,只得送他至临潼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