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下南京全场索海燕的逆袭之旅
在河南省近20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八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广大城乡,成功举办2500多场演出。从最初只能演绎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精彩地上演20台不重样的大戏;从最初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至今拥有90多个戏箱的完善装备;从筹建时数十万元借款清偿到资金积累,这一路风风火火,坎坎坷坷,都留给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个剧团,就是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
作为一名自幼就对戏曲充满热情的小女孩,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1967年出生。在她的成长环境里,不仅生活习惯同于豫北,而且老百姓爱好观看豫剧。小小的她,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者,在放学后,她总是站在电线杆旁边聆听高音喇叭播出的戏曲节目,或是在广场上挤进去观看锣鼓声响起的情景,她总是如痴如醉,一直忘记吃饭。
1976年,当磁县招收学生进入戏校时,索海燕顺利考入了这所重要的地方学校。她圆了自己的梦想,并与后来成为丈夫冯顺英的一位同学结缘。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是退休艺人的经验丰富,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从唱做念打到手眼身法步,每一种基本功都不能少,更不能有丝毫差错。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索海燕练就了扎实文武双全基础。
1981年毕业后,与冯顺英一起被分配到了磁县豫剧团担任演员,再次调动至邯郸市东风剧团工作,最终在1992年转投济源市豫剧团。这段时间里,他们共同经历了无数挑战和磨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只为追求更好的舞台表现。终于,在1999年,他们决定辞职离开济源市 象征着他们即将开始新的篇章——组建自己的民营劇團。
此刻,让我们回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天——1998年6月6日。当常香玉收取徒弟仪式在郑州举行时,那份荣誉和喜悦填满了整个空间。那一年75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的大师用温暖的话语激励着她:“我所以收你为徒,是因为你品德良好、艺术素质优秀。我愿意把我会的事情传授给你。你要记得‘戏比天大’这句话。”
随着时间流逝,即使面临无数困难和挑战,也无法磨灭那个瞬间深植心底的情感。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条明确而坚定的道路。而当亲友们劝说她放弃这一志向时,她选择坚定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是否铺满荆棘,只要能够把最好的呈现出来,那就是她的目标。她倾家荡产30万元,用作启动资金,这是一个让她牺牲一切数字。但正是在这样艰苦奋斗中,她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以及那些永远不会消逝的心灵回忆。而对于一个曾经只是普通观众看点的小镇上的少女来说,现在已经是一位世界级艺人的身份,而她的名字—索海燕,将永远镌刻在历史书页上,以证明每一次努力背后的勇气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