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杰谱盗跖传说
盗跖——古代第一大盗人物生平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记载,跖为鲁国大夫展禽之弟,他拥有九千人的军队,横行天下,侵扰诸侯,用暴力取人牛马、妇女,贪婪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祀先祖。《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中假托了盗跖与孔子的对话,以一种激进的角度表达了道家绝圣弃智、保身全命的理念,同时也延续了庄子一书讽世的主题,在文本中,跖表现出了强烈的道家色彩。
建国后的主流史观将其作为春秋时期奴隶起义军领袖,他因不满奴隶遭受贵族压迫,在鲁国起义,与当时诸侯国发生冲突,对当时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也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社会评价
由于盗跖及其党羽喜好“取人妇女”,华北地区信奉他为娼妓守护神,将其尊称为“白眉神”。《斩鬼传》中提到:“含冤又问道:‘这尊神是何出身,在生时姓甚名谁?’柳金娘道:‘小妇人也不知其详,只听得当日老亡八说是柳盗跖。’”而在《荀子·不苟》中,则形容他的声名如同日月般广泛传播,与舜禹并列,而君子并不以此为荣,因为这不是礼仪和正义所能界定的行为。
同时,《史记·伯夷列传》指出:“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其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终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明确反映了他的残忍和野蛮。而《孟子·尽心上》则用比喻的手法区分舜与跳之间的差异,“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 跆之徒也。”表明了他们的人格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如《汉书·游侠传第六十二》,将他描述成北方姚氏、西方诸杜、南方仇景、东方赵佗羽公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并且认为这些人们都属于类似于盗跖这样的身份。在戏剧作品如《窦娥冤》,通过曲牌“滚绣球”的形式抒发了一种对于正义与非正义力量之间斗争无奈感,以及对生命权力的关切。这首歌曲中的主人公感叹着:“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世界荒谬性的批判情绪。
文学杜撰
然而,《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的这一部分,有一个关于骂过孔子的寓言,这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事情,因为颜回卒于公元前482年,而颜回驾车载孔去见掘井战死的事迹发生在后面,而且这个故事是在秦汉时期伪造入集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完全相信它真实性。但即便如此,这个故事仍然成为后世讨论关于是否存在或如何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