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正如许衡1209年1281年这位文学巨匠一般他们的笔下绘出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
许衡,金末元初的杰出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生平充满了智慧和坚持。1209年5月8日,许衡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诞生,他的家族原籍在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为了逃避战乱,许衡的父母将他带到了新郑。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华,七岁入学,即便老师解释读书为考科举时,他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以至于老师被他的好奇心所打动,并推荐他找其他更有能力的老师。但即使换了三位老师,每位都被他的问题惊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衡更加勤奋学习,但由于家庭贫困,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书籍,所以常常借书并亲自抄写。他曾经因为看到一本解释《书经》的书而去手抄回来细读,也因此逃难到徂徕山后得到了王弼注释《易经》这部珍贵著作。在那个充满战争与混乱的时代里,尽管身处险境,但许衡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和思考。
1233年,当蒙古兵临新郑时,许衡同样选择逃离,并在洛阳渡河之后回到故乡。在此后的岁月中,他不断游历于鲁、魏之间,在柳城获得程颐、程颢及朱熹等大师们作品的大量启发。在苏门山居住期间,与姚枢、窦默等人讨论学问,他们涉猎了广泛的话题,从经传到子史,从礼乐到名物,从星历到兵刑,再到食货水利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人士,許衡认为“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即便是在上者不履行责任,我们普通百姓也应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秩序。这一点体现在他实际生活中的各项行为中。他曾赴大名府讲学,因恭谨执教而受到学生们敬仰,被尊称为“鲁斋先生”。1254年,当忽必烈受封秦中之地后,便召请許衡担任京兆提学官,让他在京兆地区建立更多学校。此后,无论是忽必烈南征还是返回,都没有能够阻止京兆学者的挽留,只能送至临潼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