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形式的特征一介汉人董文炳却帮助忽必烈灭宋帮助南宋修史
董文炳,元初名臣,以汉人身份著称。据说忽必烈尊称他为董大哥,因为他是灭亡南宋的功臣之一,一生为元朝的繁荣尽心尽力。董文炳年轻时就显得老成持重,他在年轻时曾以恩德感动威胁,率领四十六位部下赶到大理从征,这一事迹赢得了忽必烈的赞赏,也使他跟随着忽必烈。在宋朝灭亡后,董文炳帮助南宋收集各种历史资料,但当时内部关于如何修史的问题存在分歧,不是直到元顺帝时期才有所展开。一部历史往往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一个民族的声音,它通过叙述治乱兴衰的历程,向后人展示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教训。赵宋王朝走到了历史的终点,但总结宋朝几百年的荣辱兴衰之志还未停止。
南宋祥兴二年(1279),即将迎来结束,而对这段历史进行总结仍旧需要时间。这正如左路军主将、中书左丞董文炳对翰林学士李盘所说的:“国可灭,史不可没。”指出虽然国家可以被征服,但其文化和历史不应被遗忘。根据他的话,要确保所有与此相关的人类知识都能被保存下来,以便于今后学习。
在宋代,对于修史有很高重视程度,其机构更加严密,并且具有健全的一套制度。这导致了一系列官方编写的事实记载,如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和会要六种。而私家撰写也成为风气传播,如《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作品都是这一流派中的杰作。
保护这些文献对于吸取过去错误教训,以及新朝建立定制并吸引汉族学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安城落入元军之后,董文炳立即开始搜集那些位于南宋宫廷中存放着大量文献资料的地方。他在三月份,当伯颜班师回去的时候,被留下来处理剩余的事情。在那段时间内,他派遣人员,将五千多册由南人撰写的官方国家纪念碑送往了位于北京的大库。但是,由于各个方面对于这本书应该如何编排体例意见不一,这影响了它最终完成工作进度。当直至元顺帝登基之后,他命令脱脱主持修订辽金两国及自己已故前任皇帝及其祖先的大型合璧式纪念碑。但由于那个时候已经接近末尾,只用了短短两年的零七个月,所以它不是非常完善。不过,《辽金两国及自古前任皇帝及其祖先纪念碑》以其496卷巨细无遗地讲述了整个故事,从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以及列传255卷等内容上看,是二十五部记载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案例之一。